首页 >两性 > 两性身理 >

“友情咨询”恐让医生变“恶人”

发布时间:2016-11-03 09:49:01

我是一名医生,一名开了微博且实名认证的医生。从开博之日起,虽在简介里强调:“微博不看病”,但各种咨询病情的信息从来就没断过。为啥微博不看病,除了没时间,更主要的原因是责任。

责任是医患关系的最终契约。从医学生宣读希波克拉底宣言那刻起,我们就知道,生命所系,性命相托,这种责任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,不能随便背负。你来看病,从挂号就诊那刻起,标志着这种契约关系的开始,因此,严格意义上说,任何免费咨询医生都不必承担责任。

看病必须要与医生面对面。对于其他医院的检查和描述,我们会参考,但毕竟疾病是动态的,当时的情况只是疾病某一个时刻留下的痕迹而已,因此,问诊、查体,所有信息都应是第一手资料。即便如此,鉴别诊断还需经过深思熟虑。误诊是小概率事件,但仍然是绝对存在的机会。

而网络咨询,医生拿到的都是第二手,甚至第N手信息,可靠程度无从判断。这些信息有时还是患者或家属记录的,非常主观又带有强烈感情色彩。一个不可靠的信息来源,再缜密的推理也无济于事,再高明的专家也可能毁了一世英名。

有人说,人家那么可怜,你就不能指点一二吗?在我看来,仅靠善良是不能行医的!在网上,可怜的人太多了,有些是缺钱,有些是缺运气得了怪病。缺钱的需要社会救助,缺运气需要正规途径就医,均远非医生在网上就能解决。而且,这些信息往往混乱无序,你刚掬了一捧同情泪,回头这些信息就被证实虚假。当善良遇上可怜,结局总是哭笑不得。

网络看病不靠谱,线下“友情咨询和求助”也常令人无语。有时求助者并非走投无路,而是有多条路可走却难以取舍。有次,一个邻居深夜发来求助信息,说同学的孩子被诊断为某种特殊疾病,亟需看协和某大腕的门诊。由于“信息来源基本可靠”,我便冒昧地向这个不熟的大腕求助。等我费尽周折终于得到肯定答复后,那位邻居说他们已联系到另一家医院住院。对此,我只好一笑置之:问题解决了就好,然后,再去跟医生解释。

类似的事情多了,善良的心难免无处安放。为了保护自己的心不被一味的利用和冷却,也为了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有用的地方,坚持原则是必要的——微博上不看病。

在微博上,我常被当成全科医生,被咨询各种问题。这些人病急乱投医,把所有网上能找到的医生都当成触手可及的资源。不过,不回答,极少有人没完没了地问。偶尔也会遇到脾气坏的,不回答就骂人,骂到“不是人”、“没医德”的高度。我知道,跟这些人讲不清道理,生活压力让他不能理解别人的善意,而他所求助的医生转瞬就会变身“大恶人”,成为其发泄不满的出气筒。

我感慨,在不成熟的社会救助体系中,医生扮演的可悲角色。长期以来,医生被刻意塑造成“救死扶伤的天使”,仿佛从来不会犯错;抛家舍业的“最美医生”,仿佛不食人间烟火;危难时刻挺身而出,仿佛永远都是道德模范……这些形象把医生推向道德制高点,也无形中让人有机会对医生进行道德绑架。

孔子说:以德报德,以直报怨。“直”的意思有很多,我想说:不要觉得自己可怜就有权利破坏规矩。医生照顾了无端向别人倾销心理垃圾的人,如何还有积极心态去帮老老实实挂号看病的患者;屈服了一个“可怜人”的无理取闹,又拿什么去说服更多人维护良好医患秩序?

推荐

精彩推送